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资料中心 > > 原稿处理

如何应用JDF流程中的墨量输出信息?
0
已有 0人评分
评论/评分
所需包装币:0 下载次数:0
上传时间:
2014-1-21 17:57:00
0
分享到:
资源简介

如何应用JDF流程中的墨量输出信息?

如何应用JDF流程中的墨量输出信息?

 

  印刷中如何控制供墨量

  供墨量的大小由印品表面的图文分布状况所决定。那么在墨斗辊处如何控制墨量的大小呢?出墨量的大小与墨斗和墨斗辊之间的间隙有关,间隙越大,出墨量越大。出墨量的大小还与墨斗辊的转角有关,转角越大,出墨量越大。假定出墨量用S表示,墨斗和墨斗辊之间的间隙用T表示,墨斗的转角用A表示,则S=A×T。正常印刷时,出墨量S是不允许有变化的,即A和T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墨斗和墨斗辊之间的间隙减小是有限的,间隙越小下墨越困难,而间隙大了,则墨斗的杂质很容易将下墨处堵塞,墨斗辊的转角增大也是有限的。因此调节原则应改为:在保证供墨量充足的条件下,墨斗和墨斗辊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墨斗辊的转角尽可能大。不同印版的需墨量不一样,同一印版不同位置的需墨量也不一样,因此墨斗的供墨量在轴线方向必须能够调节。这一调节主要是通过墨斗和墨斗辊之间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间隙来实现的,即S1=A·T1,S2=A·T2,……Sn=A·Tn,一般调节时先用小的A值,即小的墨斗辊转角,而把T1、T2……Tn调节好,然后用统一增大A值达到所需的供墨量。

  墨层厚度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墨斗辊改变旋转角度和间隙时,而且墨斗容墨量高度的改变也会影响墨层厚度的变化。当油墨水平面从V2继续降低至V3时,实地密度则随之减小,印刷品上墨色减淡。故在印刷过程中,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要不断地补充油墨,使墨斗中的油墨水平面保持一定高度,才不会影响印刷品的墨色。因此JDF流程提供了同样的给墨量信息,但究竟是增大A,还是增大T,需要根据图文分布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而且要尽量保证墨斗容墨量高度的一致。

  印刷过程中,油墨从墨斗经传墨辊、串墨辊、匀墨辊、重辊及着墨辊到达印版,再从印版转移到承印材料表面,经历给墨、分配和转移三个行程。在一系列的油墨传递和挤压过程中,相邻墨区的油墨会相互扩张和影响,因此油墨预置参数的信息并不能简单地将图文分布所需要的油墨量同该墨区简单地对应。

  在给墨行程中,墨斗辊的旋转使墨斗中的油墨受到剪切。多数油墨属于塑性流体,当剪切应力达到屈服值时方才开始流动。墨斗中的油墨,自墨斗辊表面起,由近而远剪切作用逐渐减小。因此,靠近墨斗辊表面的油墨进行剪切流动,远离墨斗辊表面的油墨则只是靠重力作用流向墨辊。

  另外,多数油墨都具有触变性,在持续的剪切作用下,黏度会有所下降,油墨的流动会趋于流畅。显然,油墨的屈服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给墨行程。如果油墨的屈服值过高,墨斗辊旋转所引起的剪切作用可能不足以引发油墨的剪切流动,如果油墨的屈服值过低,甚至完全失去塑性,则可能形成油墨的流泻。油墨的触变性并非愈大愈好,流体的触变性愈大,黏度降低所需要的持续的机械作用愈强。如果油墨的触变指数过高,墨斗辊旋转形成的持续的剪切作用,不能使油墨的黏度有足够的下降,则可能由于油墨的内聚力大于油墨与墨斗辊的黏附力,而形成不下墨现象。经验表明,用拉雷黏度计测得的油墨屈服值在4.0×102Pa左右,给墨行程指数大至3.2,便发生不下墨现象。为了引发油墨的触变,降低油墨的表观黏度,提高油墨的流动性,在高速印刷机的墨斗中,常常配备自动搅拌装置。而不同油墨的流动性不一样,因此同样的需墨量需要其控制墨键的位置并不会一致。另一方面同样的油墨在不同温度及机器状态下,其流动性也会发生改变,在匀墨装置和着墨装置中,金属辊与胶辊交错排列,两辊间滚压的接触压力是周期性的,对于所有胶辊,不仅要考虑其弹性,而且要考虑黏性。在高速印刷机,特别是超高速卷筒纸印刷机上,周期性的接触压力频率很高,内耗很大,转化的热量使墨辊和周围的油墨温度升高,这可能导致胶辊表面的高聚物胶层加快老化,并失去弹性,破坏墨辊传输油墨的性能,甚至可能改变墨辊的尺寸,影响墨辊的速度传递。同时可能使墨辊周围油墨的黏度因温度升高而下降,使油墨在墨辊间的流动更加难以控制。因此要确定控制墨键的位置还必须确定相关条件。

  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墨量

  印刷中的墨量与印版表面或承印材料表面的面积有关。通常印刷中的墨量可用每单位面积上油墨的重量,即g/m2来表示;也可用每单位面积上油墨的体积,即ml/m2来表示;通过计算,也可用墨层厚度(μm)来表示。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用x表示;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他承印材料表面上的墨量叫转移墨量,用y表示。x、y的单位可以是g/m2,也可用μm来表示。 
转移墨量y与印版墨量x之比,用百分比来表示,叫油墨转移率,记作f,即f=(y/x)×100%

  (1) 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上的剩余墨量x-y之比,叫油墨转移系数,记作e,即e=y/(x-y) 

  (2)转移墨量y与印版墨量x有关,即y为x的函数。因此,油墨转移率f、油墨转移系数e,也都是印版墨量x的函数。如果已知y、x间的解析关系(或者测得了x、y的1组数据),而以x为横坐标,分别以y、f、e为纵坐标,便可以做出(或拟合出)y-x、f-x、e-x曲线;它们分别叫油墨转移量曲线、油墨转移率曲线和油墨转移系数曲线。 

  承印材料对油墨转移率f的影响很明显,以铜版纸和新闻纸为例,在同样实验条件下得到的这两条曲线相差很远:铜版纸表面平滑、吸收性差,随着印版墨量x的增加,油墨转移率起初增加很快,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也很快,曲线的凸峰比较明显;新闻纸表面粗糙,吸收性较好,随着x的增加,增加缓慢,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也缓慢,曲线形状平缓,凸峰也不明显。

  将油墨预置参数应用到印刷设备上

  1. 利用油墨预置参数就必须排除干扰条件,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最大程度的确定。如确定墨斗容墨量高度,环境的温湿度,选用润版液的PH值,油墨、纸张、版材的类型,机器的运转速度,机器的状况等。

  在以上条件中,机器的状况控制难度是最大的,因此需要定期地对机器进行维护,并且每次维护后都进行一次测试,当然这种测试有时也可同实际生产相结合进行检验。

  2. 在印刷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测试当前印刷设备的性能。测试该性能主要有两方面参数,一方面是建立每道墨区的调墨状态与JDF流程输出图文信息所需油墨量的函数关系,另一方面需要测试印刷在此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在工作状态稳定的条件下建立的每道墨区的调墨状态与JDF流程输出图文信息所需油墨量的函数关系才会有效,否则会因为测试开机前上次墨路的残墨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测量的误差。

  印刷质量的判断需要测量实地密度、网点增大率、灰平衡、印刷反差、每道墨区密度是否均匀等。但印刷稳定性的判断需要对多个样张抽样检查,从而通过CP和CPK值进行评估。CP代表印刷过程的稳定性,即印刷在上限USL与下限LSL之间的波动量,通过对多份样张的密度抽样测量,求出与标准值的方差,绘制出表征印刷稳定性的曲线图,通过公式CP=(USL-LSL)/6S求出其CP值,表1反映了长版印刷和短版印刷的稳定性数据。

  CPK=min[(USL-Mean)/3s,(Mean-LSL)/3s]
在此公式中,Mean代表测量出的印刷实际密度。一般来说,短版印刷的CP和CPK值要高于长版印刷。CPK大于1.33说明稳定性比较好;CPK在1~1.33之间表示可接受;如果低于1.0说明印刷稳定性不是非常好。

  3. 根据对印刷工作状态结果的测试及印刷输出特征的分析,建立JDF输出的Ink、InkZoneCalculationParams及InkZoneProfile等油墨转移量信息的参变量与墨量控制状态的关系,建立关系函数库,为实现对印刷工作状态的最佳控制和油墨预置提供依据。

  掌握了以上调试手段后不仅能够在支持CIP3的印刷设备上应用好墨量控制信息,而且也可在以前不支持CIP3功能的设备上应用该数据,实现在最短油墨调控时间内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学习资料评论
评分: 力荐 推荐 还行 一般 较差 很差
您还看过
看过此资料的还看过

©2008-2013   s8p.cn  包装地带网

备案号:粤ICP备120158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