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新闻早知道 > 正文

喜迎十九大|中国印刷:企稳缓升“黏性”增强

日期:2017-09-25 10:47:02 点击:2241次

中国印刷行业正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窗口期”,逐步企稳缓升。黄金/CFP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中国印刷业发展不平凡的5年:印刷总产值连续4年过万亿元,增速放缓但保持向上态势;绿色印刷赢得赞誉,12亿册中小学教科书、1亿册青少年读物、60%的票据披上“绿衣”;企业集约发展,93家印刷企业成国家示范企业;数字印刷对印刷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增长的数字,放缓的步伐,持续的变化,映射出在克服阵痛、调整蓄能、谋划新机的“蛰伏”状态后,一个活力迸发、动态平衡、优势聚集、良性循环的印刷产业新态势逐渐形成。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所说,我国印刷业正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窗口期”。“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我国印刷业本身具有的巨大‘黏性’和韧性特质,产业发展将会继续随着国民经济向好而企稳缓升。”


提质增效,我们有作为


这是印刷业砥砺前行的5年——


2012年,印刷总产值95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连续3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首次回落到一位数;2016年,印刷总产值11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增速走低。


5年来增速持续放缓,增长轨迹触底,回暖态势可期。


“总的来看,印刷业供给端和需求端正协同发力,与上游的融合渗透机制正在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刘晓凯所说的成效,在于印刷业“瘦身健体”,内生动力回升。


面对增速长期低徊、传统市场需求不振、环保刚性压力增大、人力资源紧缺等不利因素,行业主管部门置身宏观格局、研判发展态势,频频出拳,以刚性有效的规章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主管部门通过机制调整,强化“黏性”特质,激活各种要素:2012年—2015年间认定93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并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持续更新《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目录》;2013年以来取消下放5项审批事项……


“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带来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更是必要的。”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健认为,在业态调整、新模式涌现的大环境下,示范企业均奋力作为、勇于探索,成了这场产业变局里最活跃的元素。


5年来,100家印刷企业共得到中央财政约6.5亿元的项目补助。加之地方扶持资金,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拟给予14个项目600万元的资金支持,叠加“红包”为企业内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绿色发展,我们有突破


这是印刷业绿色奋进的5年——


2012年,全国24个省(区、市)的1000多种、2亿册教科书实现绿色印刷;2016年,12亿册中小学教科书、1亿册青少年读物、60%的票据均实现绿色印刷。


5年“浸绿”,全产业链共推绿色印刷,绿色环保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发展线。


“5年来,从源头控制、过程优化到末端治理,华联印刷的绿色之路一直为业内熟知。”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高级战略专员赵清阁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今年9月2日,“华联模式”再次刷爆印刷人的朋友圈。起因是北京卫视《北京新闻》播报的一条新闻:北京市环保部门采取全时执法工作模式,对热点网络内的企业开展全面执法。华联印刷按照规定开启相应环保设施,环保意识超前成为典范。


不只是华联,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主动实施绿色印刷。经过5年的积极推进,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实施领域不断拓展,框架体系日渐完善,印刷业的绿色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从中央到地方,绿色扶持不断深入。一方面,国家给予绿色印刷专项扶持,如中央文资办2013年到2015年共给予绿色印刷5.5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是各地的专项扶持,如山东肥城新华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山东省新闻出版发展宏观调控专项资金40万元和60万元。


从出版单位到印刷企业,绿色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方面,出版发行单位向社会发出承诺,“倡导健康环保的阅读消费,向大家提供货真价实的绿色印刷图书”;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主动从源头治理,与出版单位、环保器材供应商共谋绿色发展。


显然,绿色印刷已成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共识和自觉行动。


数字应用,我们有新意


这是印刷业数字创新的5年——


2012年,中国数字印刷企业728家,数字印刷总产值为63亿元,比上年增长80%以上;2016年,数字印刷产值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4年增长4.7倍,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引擎作用开始显现。


“从传统印刷到印刷数字化,其实就是从普通公路提速到高速公路,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各个入口、出口与高速公路连接,形成了如今的互联互通。”这一形象的比喻出自数字先锋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


对于这些先行者来说,数字化能够直接参与运营创造价值,更能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重构要素资源。


过去,鹤山雅图仕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需人工填写报表、追踪掌握现场生产进度、整理相关数据;如今,采用传感器、条形码、RFID(射频识别)等技术即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这是管理模式的优化。


从整合产业流程、产业资源入手,通过国外引进、国际合作、集成创新等方式,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相继配套国际数字印前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POD按需印刷连线。这是要素资源的重构。


与此同时,按需印刷、个性化包装等领域异军突起。在按需印刷先驱者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中国外文局数字印刷份额逐年提升,从2014年的140万元,到2015年150万元,2016年更是突破300万元。


在数字印刷的“浸透”下,印刷市场正在由规模化向细分化、个性化、多样化演进,呈现出资源聚集、“黏性”增强的可喜态势。


跨界融合,我们有深度


这是印刷业融合升级的5年——


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从传统出版印刷服务提供商向文创产品供应商转变;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并购海外教育机构向教育出版方向融合……


5年间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融合创新逐步深化。


上墨、刷平、敲打,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馆长林伟成所演示的活字印刷过程,跟着上海印刷集团的尚映工坊,从重庆到甘肃,从书展到科博会,已“巡回演出”了很多次。


“我们依托文化艺术领域积累的数字资产元素,以文创设计增值服务为抓手,逐步实现印刷企业从产品加工制造商向文化消费产品制造商的转变。”上海印刷集团总经理沈剑毅如是说。显然,上海印刷集团已突破传统的行业定位,融合特征显著增强。


实现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触角的生动案例不胜枚举。盛通股份即是如此,其借助资本工具实现教育产业的首发布局,纵向延伸产业链,其收购的乐博教育2016年实现收入1.5亿元,超额完成业绩承诺;而阳光印网则以互联网的方式激活传统印刷,延伸服务价值链,并成功融入社会资本。


跨界融合,相辅相成,一股强大合力正在印刷业显现。


关注与调查(可多选)

您最关注什么类型的绿色低碳包装?

  •   绿色印刷纸包装(13)
  •   轻量化纸包装(9)
  •   代木重型纸包装(7)
  •   绿色纸塑包装(8)
  •   轻量化塑料包装(7)
  •   易降解塑料包装(8)
  •   竹塑包装(6)
  •   负排碳包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