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印刷业专家预测--印后加工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发布日期:2014-11-27 文章来源:中国出版传媒报
  




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晓东认为,如果印厂在印后的还原上不能做到极致,那么产品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后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伴随着印刷技术进步和印刷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印后加工技术展现出持续创造新热点的态势。印后加工是所有设计理念最终得到体现的重要环节。客户需求提高、生产周期缩短、劳动力成本提升,印后加工技术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因此,印刷企业在关注印前、印刷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印后。

2014年,我们应该看到,国内的印后技术设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相关技术及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可生及适应性方面差距较为突出,像覆膜设备方面的技术问题,国产设备和胶黏剂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变形问题、耐久性问题、膜与基纸的分离问题等还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2014年,我们还应该看到印后加工技术的发展,主要聚焦在以下四点:

数字化。这里所谓的数字化,是一个技术集成的数字化,印后加工技术开始迅速融入全新的印刷生产产品链,融合成为印刷数字化生产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后加工技术的集成整合数字化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到,马天尼、MBO、柯尔布斯、浩勒、博斯特、好利用等均推出了可连接数码印刷设备的连线后加工生产线,包括卷筒的分切、折页、配页、骑马订或胶装、三面切、模切、烫金、压痕、打孔、打包等工序都能实现在线完成。

未来一段时间,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数码印刷印后加工将成为快速增长的领域。此外,数码印刷印后加工也是最为环保的印后加工方式之一,首先,它灵活、高自动化的特性可以实现单份加工,不浪费一张印张、不浪费一点胶水,不存在传统印刷生产中常见的放量问题。其次,其连线加工设备的各个功能模块可单独控制运转或停止,需要时使用,不需要时自动停止运转,节能减耗达到极致。

高效化。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印刷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以“印刷质量”为中心转变为以“优质前提下的工作效率提升”为中心,整个印刷产品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是印后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高效化意味着操作更简单、更灵活,印件的准备时间更短,能避免出错,提高生产效率。基于此,印刷企业不断寻求各种最新装备,使印前、印刷、印后加工融合一体形成印刷产品的在线加工系统,并使整个处理过程系统地集成,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海德堡将连线烫箔、模切、多种上光等集成到单张纸胶印机中,还可以与其斯塔尔折页装置形成CIP3/4的数字生产整合,极大提升了系统的生产效率;博斯特MEDIA100ⅢA-2自动折叠粘盒机生产线,具有多种附加功能,并带有自动收盒装箱机和纸盒预送机构。

实用化。致力于对印刷买家服务的升级,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增值服务,成为印后加工技术中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印刷企业的增值服务对印刷设备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也为设备制造厂商拓展出设备增值服务的新内容。

在印刷品质的增值服务方面,KBA正在着力解决采用UV印刷技术应用于高集成度RFID标签的印制,使印刷与印后加工合二为一,向计算机集成制造迈进;目前,增值服务的内容已经扩展到集成在线印后加工、压痕和模切等环节,以在线烫箔装置为例,其就是通过印刷过程来实现施胶,再进行烫箔的新增值服务方法;在包装印刷中,罗兰、KBA及三菱印刷机引领检测技术潮流和广泛应用的在线检测系统。

可以说,增值服务的实用化,展现出业内逐渐意识到了从客户角度出发关注印后,主动挖掘客户需求的必要性,也成为未来印后加工企业特色的展现。

标准化。书刊装订的装法就有14种,订联方法常用的也有四五种,可以说印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序,工艺上可变性大。印后设备虽有些共性,但种类也很繁多。从目前看,我国印后的加工数量大,从事印后人数多(资料显示,约占全印刷业人数35%左右),使用设备种类、型号繁杂。

2013年,ISO/CD16763《印刷技术印后加工装订产品》投票结束,通过了NWIP(新工作项目提案),中国参加国际印后标准制定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平装书平订工艺已基本全部淘汰,采用无线胶黏订成为联接书刊本册的主要工艺方法;我国所用纸张幅宽和书刊开本尺寸均已进入国际标准范围,实行国际纸张尺寸标准A和B系列,纸张用量由原来书刊用书版纸52克左右提高到70克左右,在70多亿册书刊中近1/6采用铜版纸,用量也与国际用量接近。在各种标准中,中国正在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标准化是一个印刷企业水平逐渐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与世界标准接轨的过程,中国印刷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走出去。通过围绕胶印机这个中心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集成,企业在印后加工技术的理念变革与技术的创新中,在2014年,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新时期。

相关新闻NEWS